家庭AED:為長者打造的心臟守護者 四分鐘黃金救命時間,家人可以成為最關鍵的英雄

Oct 18, 2025 - 05:37
 0  2.1k
家庭AED:為長者打造的心臟守護者  四分鐘黃金救命時間,家人可以成為最關鍵的英雄

在香港這座高齡城市中,人口老化的速度超乎想像。根據政府統計,2023年底,全港每五人就有一位年滿65歲。這個比例在未來十年將進一步上升,意味著幾乎每個家庭都將面臨「長者健康危機」的挑戰。

在所有潛藏的風險中,心臟驟停(Sudden Cardiac Arrest, SCA) 是最致命的一種。

心臟驟停並非慢慢惡化的疾病,而是一場毫無預兆的「電力中斷」——心臟的電信號突然混亂,使血液無法輸送至全身。患者會在幾秒內倒地、失去意識,若未於4分鐘內進行除顫與CPR搶救,生存機會幾乎歸零。

---

一、心臟驟停:發生在家最常見

許多人以為這樣的意外只會發生在街上或商場,其實超過七成心臟驟停發生在「家裡」。

當家人倒下時,多數人第一反應是撥打999,卻忽略了救護車平均需8至12分鐘才到場。這段時間足以改變結局——每延誤一分鐘除顫,生還率就下降約10%。

因此,家中備有 (自動體外除顫器),才是守住生死界線的唯一主動方式。

在救護人員到達之前,家人若能結合CPR與AED操作,生還率可由原本的不足10%,提升至50%甚至更高。

---

二、AED不是醫療人員的專利

過去人們常以為AED屬於專業設備,必須由醫護人員使用。事實上,現今的家用AED設計早已智能化、自動化,只要按下開關並依照語音指示貼上電極片,系統會自動檢測是否需要電擊。

它不會「亂放電」,也不會對心律正常者造成傷害。

簡單、直覺、安全——這正是AED的本意:讓任何人在緊急時都能成為救命者。

---

三、長者更高風險的五大原因

1️⃣ 慢性病多重影響: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膽固醇皆會削弱心臟穩定性。

2️⃣ 藥物副作用:某些藥物(如抗抑鬱藥、利尿劑)可能干擾心律。

3️⃣ 電解質失衡:體液流失或營養吸收不良,使心肌電流不穩。

4️⃣ 夜間高發時段:凌晨2點至6點為突發心律不整高峰期。

5️⃣ 獨居現象普遍:香港有超過33萬名獨居長者,缺乏即時救助風險極高。

對於這些長者而言,一台隨時可用的家用AED,就像家中的第二個「心臟保險箱」。

---

四、公共AED難以即時救命

雖然香港目前設有約3,000部公共AED,但位置分散、標示不清、部分甚至被鎖在辦公室或保安櫃中。

在緊急狀況下,從發現到取回設備往往已錯過關鍵時刻。

家用AED則完全不同。

放在客廳、走廊或長者臥室門口,能在數十秒內啟動搶救。

那幾十秒的差距,往往決定一條生命的延續。

What's Your Reaction?

Like Like 0
Dislike Dislike 0
Love Love 0
Funny Funny 0
Angry Angry 0
Sad Sad 0
Wow Wow 0
\